当前位置: > 佛学知识 > 戒杀放生 > 放生置疑问答 (放生素食问答汇集2)
放生置疑问答 (放生素食问答汇集2)
作者:妙净 来源:昆山佛教网问 :为什么要放生?
答 :华严经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虛空界不能容受。”简单地说,放生就是还债,还今生累世以来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要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有债必还,有罪必报的真理,今生我们所造的杀债已不可胜数,更何况累劫多生!思及自己通身杀业,不免惶恐愧怍无地自容,怎能不及时深深忏悔,力行放生以期偿还宿债。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放生、救赎生命、偿还宿债,以期灭罪消愆,消除业障,对于学佛者可增长其成佛资粮。放生可长养自己的慈悲心肠,悲悯众生,视万物生命如己出,看众生如同自己的身生父母,如此则不复颠倒狂妄,不复再造杀业,不再积欠杀债,少受或不再轮回受报!
÷÷÷÷÷÷÷÷÷÷÷÷÷÷÷÷÷÷÷÷÷÷÷÷÷÷÷
问 :行善重要在心地上论,只要心善就好,何必戒杀呢?
答 :你所谓的善心,是为了自己的口腹之娱,而使畜生受到弥天之苦。天下凶毒之心,没有能超过这种心的了。请问,你的善心何在?孟子说:‘所谓人类,就是仁慈之意。’有仁慈之心,则不会杀生,杀生则非仁慈。天下断无好杀生的仁人君子。认为自己心地好,只是对内而已。比方说:一个老板对自己的员工非常友善,在待遇、福利方面都不亏待他们。就此而言,他是个好人,没错。但是,如果他能把公司的每月盈利拨出一小部分来资助社会上的不幸与贫苦人士,那岂不更好吗!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不随意伤害动物,的确难得。但,他的行为仅止于“戒杀”,未做到“护生”。再说,放生的目的,除了让动物免于生命威胁,更在于为它们授三皈依,帮助它们使它们与三宝结下法缘,种下将来究竟解脱证悟成佛的善因。这已经不是一般世俗的“心地好”可比。这是菩提心的生长。对我们自身和动物们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意义。
÷÷÷÷÷÷÷÷÷÷÷÷÷÷÷÷÷÷÷÷÷÷÷÷÷÷÷
问 :我是无可无不可,不一定非要戒杀,也不一定非不戒杀。反正我以无心来看待戒杀。
答 :以无心之心来戒杀,不一定有功德。而虽然无心,却杀了生,岂能无罪呢?譬如流寇盗贼,去抢劫别人的家,他的箭误中了你,你能原谅他的无心吗?
÷÷÷÷÷÷÷÷÷÷÷÷÷÷÷÷÷÷÷÷÷÷÷÷÷÷÷
问 :人心险恶,为什么要这样好心?放生也未必有好报。
答 :有些人曾经善良过,当过好心人,做过慈善事,但是仍然被最亲最爱的人伤害,跌到人生的最黑暗期。他们从此对人性失掉希望,认为还是自己可靠,不再信任任何人。也永不会再当好心人。好事?少来!没有利益的事,就没我的份!
生活的历练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所改造出来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却实实在在是每个人自身的体验心得。
但是,放生不应该被列入“不值得做的好事”当中。螃蟹可曾暗算过你?鱼鳖是否欺骗过你的感情?田鸡小虫它们有没有勾结起来对付过你?没有。所以你对它们好心并没有错。也许,重重摔过一跤的人,始终对一切外界动物包括人类都有所保留,担心现在对这些动物好,以后还是会被它们恩将仇报。这些人还是笃信“好心给雷劈”。其实,这是一竹竿打翻全船人的心态。难道全世界的人都伤害过我吗?难道在我的一生中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好心人吗?
一位高僧说过:佛菩萨只记得众生的善,不去记挂众生的恶。这就是为什么佛菩萨能自在。我们常常说某某人对不起自己,难道自己就没有辜负过他人?多数人一生中都曾经食肉,难道我们就对得起那些自己所吞吃过的生灵吗?凡人处事,切勿以偏盖全。人生并不是如此简单的。
人生本无常,每段遭遇都是学习的过程。不要那么快就让自己毕业,成为消极或过度乐观的人。并不一定是要勉强自己对人生重怀希望。平淡处之即可。好的去了,让它去吧!坏的来,来就来吧!不要执著。
其实正是因为人心险恶,一个受过伤害的人应该更能体会悲悯动物的身世,更应该去解救它们,让它们远离歹心者,处于太平之所在。
释迦牟尼佛多劫以来经历过六道的所有苦乐福灾,佛陀也没有对人性和世间绝望。难道我们的生活经验会比佛陀来得丰富吗?
问 :现在我只是凡夫一个,自身已有无数业障等着我去消,又如何救度得了这么多动物?等我修行有所成就或成佛后吧!到时我具足了无上神通智慧福德佛力,如此必然可以化度它们。这样才对嘛。
答 :这种想法在学佛子弟中不算普遍,但仍有一撮人如此看待放生。他们认为,修行应该专注一意,放生会转移心志,影响修行的进度。简言之,怕分神。这些善信专心实修,实是可喜可赞。但是,要知道,修行是一条漫长艰辛的路途。不像投资,可以由专业的分析员来预测您会在投资后的第几年得到多少回报。并不是这样的。
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修齐十善、断诸十恶的守戒佛子,已非易事。更别说得证阿罗汉果等等殊胜成就。更遑论成佛,那更遥远。而在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里头,每个国家每个地方每个角落每分每秒都有生灵动物受难被杀或忍受不可细述的熬煎。学佛学慈悲,修行修菩提,如果真的不管那些受苦的旁生道众生,而继续我们的每日修行,继续满怀法喜地前去佛堂道场听闻上师说法,然后顶礼大礼拜,持咒念佛,大发忏悔,再与上师师兄们讨论学佛心得吗?这样算是如法修行吗?这样就对了吗?
我们从此地到修行成就还有多少时日多少辈子?这段期间要死伤多少生灵?我们扪心可痛否?
记得曾经有个老喇嘛,常在山间静坐。静坐时每次都见到蚂蚁们掉入溪水中,他每回都出手捞起差点被急流冲走的蚂蚁。他的弟子们知道这个情形后,都劝他老人家:「既然坐得如此辛苦,每次都要打断静坐功课来捞那些蚂蚁,为什么您不换个地方静坐呢?这样下去,老是分神,哪里会修行成就?」老喇嘛却笑答道:「你们说得没错。但是,你们要我如何一边念观世音,一边不顾蚂蚁的死活?我明明就知道它们已经落入水中,即将死去啊!」我们总不能等到自己成为大亨富翁后才来捐款做慈善吧?若真是如此偏差修行,那等着我们救度的众生早就排满六道喽!不是吗?
÷÷÷÷÷÷÷÷÷÷÷÷÷÷÷÷÷÷÷÷÷÷÷÷÷÷÷
问 :畜生道众生,是因前世所造恶业受的果报,报尽才能身死,再依其业力投生;如此说,我们先将它杀死,免其受苦受罪,使之早日投胎不亦善乎?
答 :众生善恶之业,皆非一端,假若有相,可塞虚空,安得遽云报尽。众生之死,只是一次寿尽,后仍连续,早日投胎,还是恶道,何能免其受苦?此真扬汤止沸,抱薪救火之计也。
÷÷÷÷÷÷÷÷÷÷÷÷÷÷÷÷÷÷÷÷÷÷÷÷÷÷÷
问 :书经上说,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类是万物之灵。所以我认为上天生长了这么多的畜生类,就是为了要养育人的。为什么要禁止不杀生呢?
答 :既然你知道天地是万物的父母,那就应当知道万物是天地的赤子。赤子之中,如果有强壮的欺负弱小的。有高贵的凌辱低贱的,做父母的一定是非常不乐的。如果你吃畜生的肉,就认为是上天以此来养育你的话。那么虎豹吃人肉,蚊虻吸人血,是不是说上天生人类,是为了养育蚊虻虎豹的呢。
÷÷÷÷÷÷÷÷÷÷÷÷÷÷÷÷÷÷÷÷÷÷÷÷÷÷÷
问 :既然如此,那为何上天不显示报应,以禁止人类杀生呀?
答 :上天当然禁止杀生,所以经常显示杀生的果报。只是愚蠢的人不知其间的道理,所以仍照样杀生。而有智慧的人虽然知道,却仍然故意去犯,老天爷也莫可奈何呀。
在咸丰年间,全椒县有位居民晚上睡觉时,梦见天神告诫他说,有军队马上就要来了,不戒杀的话,绝对难逃一死。他惊醒过来,率领全家大小,焚香发誓要永远断除杀业,大家都遵从。其中只有一位妇女不同意。她说:‘这只不过是梦而已,不值得相信的。’几天之后,军队果然来了,他们全家都逃出去。只有这位妇女,由于恋家的缘故,比别人走得迟些,结果就被杀了。
÷÷÷÷÷÷÷÷÷÷÷÷÷÷÷÷÷÷÷÷÷÷÷÷÷÷÷
问 :上天既然厌恶人类杀生,那就应当使畜生血肉的味道,变得很臭恶恶心才对呀。如此一来,普天之下,自然人人都戒杀而不敢吃畜生血肉了,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答 :禽兽血肉的味道,上天是认为很臭恶恶心的。世间的人吃了觉得是美味,就好比厕所的蛆,贪吃粪便一样,这是习性而自己无法觉察出来。譬如前世做猫的人,当时心心念念就想著要捉老鼠来吃。前世做鹤的人,当时一心只想吞蛇。现在今世为人,就不会想吃老鼠或蛇了。可见是那一种躯体,就具备那种躯体的嗜好。嗜好的不同,是由于业力与因缘之故。而业力与因缘的各不相同,又是因心而起的。人的心如果和天的心一样,自然会觉得血肉的味道,实在是很臭恶恶心的。
问 :我不杀它,它也会杀我!你看老虎啦、鳄鱼啦、鲨鱼啦那些凶残的野兽,你不杀它们,它们也是吃人啊!
答 :杀生,有时好像是逼不得已哦?听来好像很有苦衷哦?
曾经听过有些人说:鱼翅可以无愧于心地大吃狂吃。为什么呢?鱼翅取之于鲨鱼身上。鲨鱼是吃人的浑蛋,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吃它们?这些实在是绝顶愚蠢的论调。打个比方:有个老婆婆性格极度古怪,不喜欢陌生人来她家。谁来她就拿刀砍谁。不过她足不出户,从来不离开家门。只要不主动送上门,就没事。可是她楼上有个更怪的邻居。偏偏就去招惹她,还杀了她。问他为什么杀人。他回答说:反正老婆婆也杀人如麻,我不杀她,她也会杀我啊!但是老婆婆是不走出自家的。那个邻居只要继续他日常的生活,不去理老婆婆,哪里会被她所杀?
同样的,难道鲨鱼会走出大海,干游到大街上吃人吗?难道老虎会跑出深山来吞食人类吗?请问,到底是人类吃的鱼多呢?还是鱼吃的人多呢?到底是老虎吃的人多呢?还是人杀的老虎多呢?人类虽然智慧超然,感情丰富。但是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欲望。总是在逃避,总是在编造借口、苦衷、原由和一连串的道理。都说害虫猛兽是该杀的。那兔子呢?鹌鹑呢?田鸡呢?龙虾呢?鸽子呢?鸡鸭呢?它们是凶禽猛兽吗?它们会杀害吞食人类,使万物之灵濒临绝种吗?
这些代代相传的借口已经变成一道坚固不坏的老招牌。所以,放生之难,实在于此。
有勇气和智慧打烂这道老招牌,才能做一个放生行者。人类总喜欢说“顶天立地”。就是顶天,“顶”得很多鸟类窒息身亡。就是立地,踩死了太多地上生灵。其实,顶天立地还不如“爱天护地”,慈悲一切生灵,如此便已足够无愧于“万物之灵”的头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