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佛学知识 > 佛教知识 > 缘起法及其真实意义
缘起法及其真实意义
作者:妙净 来源:昆山佛教网
缘起法是佛法的核心,可以说,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缘起法理论基础之上的。佛陀讲:“了解缘起法,就获得了‘法眼’”。所以对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了解缘起法至关重要!
Sidhattha太子游四门,得知生老病死是生命的真相:人类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悲心顿起,开始寻找解脱之办法。一般人认为太子游四门便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其实这并不合符逻辑。因为在他出家前,他先后花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寻找答案,但都没有结果。由于这十三年中太子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寻求解脱之道的?由于缺少历史资料,无人知道,我个人认为太子肯定不会像当今有些人认为的那样除去吃饭,就是玩。所以这段历史很值得我们研究。最后他才决定离开皇宫,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他先后花了六年时间苦修,寻找答案,最终来到菩提树下,静坐思维宇宙人生的规律,终于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四月初八日明星现时,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而圆证佛果。那么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出的宇宙人生的规律是甚么呢?这就是缘起法。
佛陀是因为缘起法而圆证佛果,佛的弟子也是如此。大迦叶在见到佛之前,他的悟证极高,他经佛陀点化,当下便大彻大悟,而成阿罗汉果(饮光)。佛陀中有很多弟子都是如此。
比如,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智慧过人,善解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舍利弗之归信佛陀,有一段特殊的因缘。一天,舍利弗看到五比丘之一的马胜比丘,正在乞食,他的仪表庄严,神态清秀,行步时从不左顾右盼。舍利弗于是想上前询问,但不忍打扰他,于是就跟在马胜比丘的在后面,一直等他用完斋饭,舍利弗才问:“请问尊者,您的师父是谁?”马胜比丘答:“我的师父是乔达摩,他是大阿罗汉,是正等正觉的佛陀。”舍利弗又问:“他所说的教法是甚么?”这时马胜比丘答:“我跟随他出家不久,所学很少,恐怕不能满你的愿。”舍利弗就说:“就把你所知道的告訢我就可以了。”于是马胜比丘说:
“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马胜比丘所概括的正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缘起法。因此,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听后,马上就生起了信心,一同与马胜比丘去见佛陀,经佛陀点化,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由此可见,学习、理解缘起法是多么的重要。
缘起法是佛教的特色之一,它是区分佛教与其他宗教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他宗教的教义皆起源于神,一切道德标准由神而制订,凡人只有服从。而佛教则不同,佛教的一切教义并非佛陀的发明,也非佛陀的创造,而是佛陀对宇宙人生规律的认识(觉悟)与发现,这种规律就是缘起法。佛陀进一步告诉我们,不管佛陀是否出现于世,缘起法的理论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这种规律。
更有趣的是,佛陀明确告诫我们,任何一个人,即使他不是佛的弟子,只要他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行,都可以认识这种规律而成佛作主。换句话说,对于佛教来说,解脱不仅仅限于佛教徒,非佛教徒也有可能获得解脱,只要他的方法正确。譬如说,辟支佛,生于无佛世,观落花流水、花开花落而领悟缘生缘灭的道理后,就获得了解脱而成佛作主,称为辟支佛。这说明佛教是包容的宗教、理性的宗教、和平的宗教。
也许正因为如此原因,英国政府在1994年对其教育法进行了修改,国会立法,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的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习两门宗教课程,基督教为必修,另一门宗教由学生自己选择,目前百分之六十以上学校都选择了佛教。英国的华人因此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组织,名叫佛教教育基金会,推动佛教在英国的弘扬。我已帮他们编完第一、二册佛学教科书,现在正在编写第三册。不少教师选佛教时,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佛教的缘起观非常客观科学,佛教是一种智慧型的宗教,对人生有帮助,所以接受一点佛法,对他们子女的成长有帮助。
一、定义
缘起法中的“缘”是因缘、条件的意思,“起”是生起或出现的意思。所以缘起法是“因缘和合而起”之略称,一切事物皆依因缘条件而生起或出现之理论。换而言之,宇宙间的一切诸法(有为法),皆为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关系的组合体。
一、条件
(一) 因缘和合而生
为了听讲座,昨天我买了一台小型的收录机,牌子是爱华的,当时我认为是正宗的日本产品,心中非常高兴,但回来仔细研究一番后,又有点感到失望。原来,这台收录机并非正宗的日本电器,而是一个组装产品,变压器是马来西亚造的,耳机是韩国造的,外套是中国造的,主机是日本造的,后来我又买了四个美国造的四号电池,再装上菩提禅院免费结缘的讲经卡带,按一下开关,我们的愿炯法师讲经的声音才慢慢地从收录机中走出来。由此可见,一台精制的收录机,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其实它是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的零件组合而成的,这些零件或部件,用佛教的专用术语讲,就是“种种的条件”。当各个工厂把必要的零件都造好后,用佛教的专用术语讲,就是“因缘具足”。当这些零件送去组装车间进行组装而生产出精美的收录机的过程,用佛教的专用术语讲,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由此可见,绝对不变的永恒的收录机是不存在的,它是由种种部件组合而成的。换而言之,离开了这些条件(零件),收录机就不存在,同样如此,从无情世界到有情世界;从植物到动物,从蚊虫到人类;从家庭到国家,从美国到澳门,都是由不同的“零件”组装而成。
1. 无情世界(即物质世界)是由种种的条件组合而成。譬如这个讲堂是由砖、瓦、石头、木头和钢筋组成一个框架。以上条件仅仅能构成一个房子,还不能称之为讲堂。所以讲堂内还必须有桌椅板凳,这仅仅是普通的讲堂,作为佛教的讲堂,它还必须有佛像。作为高雅的佛教讲堂,还必须有一点名人字画。今天我们能在菩提禅院这座高雅的具有佛教特色的堂内进行佛学系列讲座,是人生一大幸事!
2. 有了建筑物的框架后,皆因增加不同的条件(设备)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其名称因此有种种差别。例如,增加一块黑板便称之为教室,增加几台电脑,便之称为电脑房,增加几个书架,便称之为图书馆,增加几尊佛像和法器,便可以称之为佛堂,增加一个舞台便成了戏院,增加几张床,便成了卧室,增加几张沙发和桌子,便成了客厅。如此等等。
3. 社会组织大到国家、跨国公司,小到家庭小餐厅,也是由种种条件组装而成的。例如一个国家是由政府、军队、法院、国土和人民所组成;一个工厂也是由种种“零件”组成的。所先要有老板,其次是资金,然后是厂房、机器、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等等。一个家庭是由夫妻、子女、房子工作以及种种社关系所组成。
4. 有情世界(有生命的世界)也是由种种的部件组装而成(因缘和合)。譬如说人,(二鬼争尸的故事),化学的角度讲,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106种元素组成的,人类也不例外;从解剖学的角度讲是由203块“零件”组成。佛教在这方面与科学并不矛盾,主张人类是由不同的条件(零件)组成的,但佛教对人的分析比历史上任何科学、医学都要详细、客观和真实。首先佛教用精神(名)和物质(色)来分析一个人。在物质方面,佛教进一步讲,人是由地、水、火和风四大组合而成。在精神方面,人是由受、想、行和识(外加“色”,便是“五蕴”)组合而成。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弟子们通过修学佛法,境界不断提升,佛陀引导弟子们对人生组成的观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把人的组合由五蕴深化为十二处和十八界,到了部派佛教时期,人的组成被分为七十五法(条件),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对人的分析达到了最高峰,共把一百个法(条件)。当这一百个条件按不同的规律组合时,众生便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众生相来。
综上所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种种条件所组成的,这就是佛教中通常所讲的诸法由因缘而生。
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告訢我们如下道理:
(1) 在顺境时,或当一固人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甚至瞧不起人。既然是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那么只要因缘具足,就能成功,不管是谁当政。例如,清朝经过顺治、康熙而到雍正,国力增强,天下太平,为乾隆太平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乾隆皇帝仅仅是运气好,坐享其成,万事俱备,只等他享受,所以他才能六次下江南,到处游山玩水。再如香港,因其多年来香港人的勤劳、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资金、现代的管理、合理的公务员制度是香港繁荣的前提条件,所以无论是彭定康,还是董建华,或是将来别人当特首,香港仍然是世界著名的繁荣大都市,所以当一个香港特首比当一个斯里兰卡的统总要威风得多,但不一定智商就比斯里兰卡的总统智商高,因为香港的繁荣不是那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奇迹,而是几代人的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样,对一家庭来说,家庭所有成员齐心协力,通过很多年的努力,发挥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才有好的经济状况,此时一家之长千万不要飘飘然,自命不凡,瞧不起别人。不是谁依靠谁,而是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当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应创造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带动整个家庭气氛之改变。
(2) 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飞跃。对个人来讲,冷静分析一下自己所面临的环境,要想创造一个公司,需要五个条件,目前已有四个,看一看剩下的一个能否能解决,若不能早点放弃,若可以,积极创造条件,促成飞跃。
(3) 否定永恒不变的“我”的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独立存在的。
我之害、个人之争,因损害了我的名誉、财产、妻儿等等,所以要产生种种的争吵、打架甚至伤人;从团体讲,为了某个集团的利益,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不择手段,搞得鸡犬不宁。
对一个国家来说,文革中,也是因为我的权利思想,为了维护它们,斗争开始了。
在国际上,以我们美国利益为借口,中东战争。甚么给不给最惠国待遇、人权、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等等都是以是否符合“我们美国的利益为借口的。”
我执产生的原因?──不了解者缘起法,因为贪心──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貌,去除我执之境界。
(二) 因缘散则灭
当这台收录机的某一零件(如耳机)发生故障时,它就不能正常工作,就需要修理。但终归有一天,它的绝大多数部件都因磨损过多而不能工作,耳机掉了,变压器也找不到了,甚至一不小心,掉在地下,摔得粉碎,把它扔到垃圾箱中,这时这台收录机不复存在了,用佛教的专用术语讲,就是“缘散则灭”。
1. 地球:成、住、坏和空。
2. 有为法:生、住、异和灭。
3. 组织,如政府也是如此。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前任总统苏哈托因失去民心而跨台。
4. 人也如此,四大不调,身体不好:身体的某一部分不行,便生起病来;一半不行,大病一场;绝大多数不行,病危。
缘散缘灭告訢我们如下道理:
(1) 逆境时不恢心:失败的原因很多,很多情况下,不完全是自己的原因。经济风暴。
(2) 勇于面对现实:不要一颗树上调死。大陆体制转轨,国有企业转成集体等/买冰块的故事/买花转转成录色食品。
(3) 及时行善:有条件不肯帮人,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再想行善也困难。存牛奶的故事,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4) 正确面对死亡。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名叫一休,他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与众不同。一休的师父是一位博学多闻、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他有一个爱好──收藏古玩。在他多年的收藏中,最近他刚获得一个唐朝的陶瓷花瓶,爱不释手,每次欣赏后,他就把它藏起来,以免出麻烦。一休有一位小师弟,他胆小怕事,但好奇心特别大,每次看看到师父一个人偷偷看布袋里的东西,心十分的好奇,很想知道里面装的是甚么。
一次,一休的师父出门探访朋友,一休的小师弟终于有机会偷看师父偷看的东西,可是他的个儿小,拿不到,只好站在椅子上,可是一不小心,袋子掉在地下,花瓶打得粉碎!这下可闯了大祸,吓得一休的小师弟大哭。一休知道后,心中也很害怕,但身为师兄,他认为保护小师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一休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便告诉他的小师弟。不要怕,师父回来后,就说是我打坏的成啦!
三天后,一休算准了是师父回寺院的日子,他把打碎的花瓶仍然装在袋子中间,在他师父经过的路旁坐下来,把装花瓶的袋子放在面前,然后闭上眼睛,一本正经地打坐。不久他的师父便回来了,看到一休装模作样地在打坐,他师父心知不妙,因为他知道一休的主意特别多。他走上前来问:“坐着干甚么?”一休答:“我在打坐。”这次师父觉得挺高兴的,这位徒儿好像已经长大懂事了。他很有兴趣地再问:“一休,你用的何种方法打坐?”一休答:“无常观,我在观想人生为甚么这么苦短?人为甚么有生必有死?人一定要死吧?”一休的师父回答:“那当然,无常的规律适用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一休问:“那么,也包括人们最心爱之物吗?”一休师父答:“当然,最心爱之物,也受无常观的支配,同样是有生必有灭。”这时一休的师父注意到一休面前放着一个袋子,便问:“这里面装的是甚么?为甚么要放在面前?”一休高兴地回答说:“师父,这是你心爱的花瓶,我把它打碎了,借助它来修无常观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说明了观想“缘生缘灭”是重要的修禅的方法。
二、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所谓的缘起法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诸法或有为法),皆为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关系的组合体。
以上我们已经讲到了条件,现在我们讲关系。
佛陀在经中提到缘起论时,常以偈颂而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首偈子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与事物之间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一般说来,佛教把各种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二十四种,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讨论两种:1 相互依赖,2 互相联系,3 相对存在。
1 相互依赖
世间的事物从表面来看,相对独立,互不相干。但如果我们用智慧去观照一下,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
(1)世界经济是相互依赖的
东南亚经济风暴从泰国开始,然后便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然后是韩国、香港,现在是日本,已经波及到中国大陆、美国和英国。看来起各个国家的经济本应互相独立,但通过这次金融风暴,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经济如何的脆弱、何等的休戚相关,何等的相互依赖。
世界经济如此,地区经济、亲朋戚友之间的经济都是相互依赖的,在台湾和西方,往往发展家族经济,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至少同一家族的人理应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赖的
从表面看,人是人,属有情众生,树是树,属物质世界,互不相干,但如果用智慧去观照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人和不会讲话的树是相互依赖,相依为命的。植物呼出氧气,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人类不用说没有氧气,就连缺氧恐怕也很危险。记得我1992年去西藏时,在北京,老觉得气闷、不舒服,因为空气污染。
再如破坏生态平衡,砍伐森林,水土流失,空气污染,产生温室效应,气候失常,造成洪水泛滥,人人遭殃。大陆近几年来,年年遭遇洪水,损失几百个亿、其至上千亿的人民币。
(3)人类与动物界是相互依赖的
年龄大一点的人还记得,大陆1956年搞除四害,消灭四害:苍蝇,蚊子,老鼠和麻雀。当时麻雀之所以订为害虫,是因为麻雀吃粮食。发起一场打麻雀的运动,麻雀的确是少了,但庄稼上的害虫反而增加了,结果粮食反而减产。由此可见,动物内部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可以人为的去破坏它,否则就会遭到自然规律的处罚。当今人类保护稀有动物,不仅仅出于人类的善心,也是考虑到人类的切身利益。 (4)人与人之间更是相互依赖的
(a)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型态中,人们也是相互依赖的。大陆人和香港、澳门人表面看起来是两个世界,但如果用智慧观照一下,其实两地的人是相互依赖的。对大陆人来说,我们以香港、澳门的繁荣为骄傲,香港的今天就是大陆的明天,这是很多大陆人的心愿。所以大陆人依赖于香港先进的管理经验去改变现状。同时香港、澳门的发展依赖于大陆的市场和资源,这是香港繁荣的保证之一。
(b)在一个家庭的成员中也是如此,相互的依赖关系更大。
北京有一位官员,一天,在别的介绍下来找我,告欣我,他家因妻子的身体不好,影响了她的心情,因她的心情经常欠佳,令全家人都无法高兴起来,一到家中便非常严肃起来,如此好几年,大家都快要逼疯了。后来我给他的妻子讲了一些佛教的道理,希望她能放下一些,她也很有善根,不久就信佛了,而且信得很认真。由于她的心情开朗,身体也好起来,全家人都很开心。
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和睦相处非常重要。父母的尊严故然是要的,但对子女也应像朋友一样。
2. 互相关联
互为条件,互为因缘,一件事物的消亡成为另一件事物获得新生的条件。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生生灭灭,无有穷尽!
(a)于一毫端见大千世界。就这本《早晚课诵》,是健钊法师赠送的,我相信你们大家都是人手一册。表面看起来就这么简单。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对这本书进行观想,我们就不难发展,这本书把整个宇宙都联系在一起。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对它进行观察,我们就可以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是多么的密不可分。
从人来讲,这本书的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所以它与佛陀有了联系;经文原在印度,古代高僧费千辛万苦才把它们从印度请到中国,这与古代高僧有了联系;历代出家人直到今天,每天早晚两次读诵,这又与所有的出家人有了联系;你们这几天每天持坚参加早晚殿,这本书又与在家信徒有联系;这本书为工厂工人印刷而成,他们中间才不信佛教的人,可见,这本书又与本佛教徒有联系 换而言之,这本书与所有的众生都有联系。从地理上,它首先在印度流传,所以与它印度的各大寺院产生的联系;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它经历了沙漠、穿过了千山万山水,才来到了中国,所以它与千山万水有联系;目前在全世界各大寺院广为传诵,所以它又全世界各大寺院结一不解之缘。
从知识层面讲,它是由作者辛勤劳动耕耘的结果,有人翻译,有人要编辑,据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一偈是由苏东坡写的,所此可见,它与知识界有联系。
用现代科技排版、印刷它,封面的塑料皮,都是现代科技的结果,可见它又与现代科技产生了联系。
无论是写书者、印书者还是读书者都要吃饭,这与农业又发生了联系,由此可见,不是几块钱买这一本书这么简单,它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它联系着整个大千世界。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这本书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最重要的是充分地运用它。这样才达到了我们买书的目的。佛教中讲知恩报恩,道理就在于此。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观照,别看我们坐在这里,而我们也是与整个宇宙紧密相连的。我们和天上飘的云有没有联系?其中有一部分是前天出坡时你们流下的汗水。珠江与我们有无联系?有珠江也有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前天的洗澡水已经流到珠江,成为它的一部分。同样,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把我们与整个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
单独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大。与同事相处,如果你与某人较劲儿,相互间说对方的坏话,谁也不愿帮谁,一有机会就想报复,此时双方的心情特别沉重,甚至连看电视或睡梦也想着你的对手,懂得你吃饭不香,睡觉不甜。罚别人就是罚自已(蜜蜂与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狮子和老鼠的故事)。要想解决这种坏的心情,还必须依赖于双方的努力,单方是很难走出这种困境的。如何先才走出困境呢?也许我先给你一个微笑,表示有好,你必定要报以一笑,由此也许全天心情都是阴转晴,兴致特高,干活也有干劲。相互影响对方的情绪,你能说没有联系吗?
事实上,平时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比如说,一堆圾垃和一朵玫瑰花是没有联系的,但好的园丁就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它们发生联系,由圾垃转成美丽的花朵。
日常生活中,我们由于缺少智慧,总是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单独的实体,看不到它与周围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失去很多机会。学佛的人就是要求我们去开发智慧,从而看到事物内部的联系,造福于周围的人,造福于人类。比如说,苹果掉在地下,一般人很难把他与地球发生联系,牛顿看到了这种布系,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力,推动了整个科技革命;爱迪生看到茶壶中的水开了,蒸气与力的联系,带动了整个工业革命。同样,平时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少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少人非常自私,想干甚么就干甚么,从不考虑他的一言一行对周围的人有何影响;为了小钱而影响大家,因小失大,不能顾全大局。结果搞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他还反过来说别人不能理解他、帮助他。真是可悲可叹!!!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不仅仅是表面的有关系,而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错综复杂。具体地讲,一件事物是由众缘和合而生的果,同是它又是促使其它其物产生的因。父子。某一事物的消亡,是促使另一事物产生之因。落叶,一张白纸。
3. 相对存在
事物相互存在的第一个原则为相对存在。比如学生和老师、父与子、大与小、南与北、黑与白、好与坏、成功与失败(二小孩在沙滩上堆城堡)。我们以林居士打比喻。她的祖母称她为孙女,她的母亲称她为女儿,她的先生称她为太太,她的子女称她为母亲,她的孙子称她为祖母“同样是一个人,她同时既可以做女儿,又可以做母亲;她同时既可以称为祖母,又可以称做为孙女”林居士到底是何许人也?其实祖母、母亲、女儿和太太都是假名,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实体。同样世界上所谓的主席、总统、总理、大臣、经理、教授,如此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心造出来的!它们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随时都发生变化。世人不知,执着于这些东西为实有而拼命地追求。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三、缘起法给我们的启示
1 无因,则一法不生──否定上帝的存在。
没有任何事物是无因而生。因此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因缘条件,就是人的思想意识,也不是独立的。所以这就否定了“无因论”。从古代到现代,世界上有许多的哲学家认为,事物的产生是偶然的,没有任何因果可言。如佛世时的六师外道之一,富楼那迦叶。他认为做善事得不到好报,做坏事也得不到恶报。佛陀对他有过严厉的批评,佛陀认为,如果是这样,人的一切努力是徙劳无益的,同时使伦理道德生活变的没有意义。这样就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没有任何事物由一因而生
这就否定了“一因论”或“大梵创世论”或上帝造人论。佛世时的婆罗门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从大梵而生。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其第一因。西方基督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为无所不能的神创造的。根据佛教来说,没有第一因,事物的生灭就像一个圆圈,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不可能找到第一因。佛陀对婆罗门教的批评,没有像对无因论那样严厉。因为婆罗门教也讲因果报应。佛陀指出,如果一切都是大梵所造,那么人就没有创造的自由,而成了大梵的工具。
3. 缘起法解释的不是宇宙是怎么起源起的,而是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缘起论是解释事物是如何相续的,如何发展的,而不是解释事物是如何开始的。到底事物是如何开始的?佛陀给与的答案是,它与解脱无关。有人问佛陀,世界是有边际的,还是无边际的等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从来不作回答,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因为佛陀所关心的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如何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无上的涅槃,而不是那些无益的空想。
佛陀曾打比喻说,好比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戚朋友要把他送到医生那里去治疗,而此人却说,“我先要弄清,是谁射的我,他是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还是吠舍种姓,他叫甚么名字,他的家族是甚么,他的肤色是黑色、棕色或是金色,他是来自那一个村镇,他所用的弓箭是用甚么制造的?”那么此人在未弄清楚任何一个问题之前,他就会死亡。接着佛陀讲到,不论你对以上形而上学的问题有任何见解,人总有生老病死、烦恼、悲伤等等。佛陀的教法就是为了解除这些烦恼与痛苦的,而不是解释那些玄而又玄的问题的。
4. 缘起法告欣我们,佛教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升华。心动风动之争。
总结:
世间万有,缘起的有,自性空,这就叫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真空妙有。去除我、我所。
由于条件不同,各种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一样,这就形成了我们世间事物的千变万化。尽管宇宙万有表现出来的形态有千千万万,形成五彩缤纷、多采多姿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本来是没有名字的,人们为了方便起见,给了不同形态的物体不同的名称,其实都是假名假相。比如当氢气和氧气组合到一起时,因气温的不同而称做不同的名称,在普通情况下叫做水,在零度以下称做冰,在一百度以上称做水蒸气。绝对没有在绝对独立个体存在。
再如人们所说的火只是一个概念,概念上的火与真实的火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讲火就是火的话,那么在我们讲火时,我们的嘴唇恐怕已经烧焦了!同样人类造出了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来,其实都是虚幻不实的,凡人不识,便执着于他们为实有,由此起惑造业,六道轮回,永无了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创造了很多的名相,然后执着于这些名相为实有,害得自己痛苦不堪。
今年春节前,我给某宗教局写了一张贺年卡,贺年卡的抬头如下:尊敬的某局长、某副局长台鉴。不久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提醒我写信抬头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把“副”字写上去,即使他是副局长,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读完信后,我一边感谢那位好心的朋友的提醒,同时也令我感慨万分。通过这件事儿,我们可以看出,一般人对于人的名称、称呼、官衔是何等的执着,认为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不能叫错,否则便会有麻烦。其实所有这些人名、官衔都是人心所造出来的,都是虚幻不实的。
(责任编辑 印天)